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【凤凰涅槃】新华社记者西藏灾区印象

来源:欧宝直播APP   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2:42:10

  

  地震时,这儿天翻地覆,96户人家的房子简直悉数坍毁,4人罹难,415人受灾,全村人沉浸在疼痛中……

  9个月后,这儿国旗猎猎,经幡飘荡,人们穿戴簇新的藏装,敬“切玛”,喝青稞酒,欢度新年和藏历新年。

  在玉女峰和朗塘雪山的环抱下,坐落中尼边境的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乃村,平畴沃野,桑烟袅袅,宛如世外桃源,享受着冬日的安静温暖暖的阳光。白雪掩盖的田地里,冬小麦现已下种,静待春风吹来。

  2月10日是新年大年初三、藏历新年初二,记者脱离海拔2700多米的吉隆镇,驱车沿之字形高低路途上升近600米,来到乃村。

  这儿是上一年西藏“4·25”地震的重灾区,坐落在山中心的台地上,北边是直立千仞的峭壁,南边是高山山崖,与相距约900公里,距加德满都约100公里。

  一上山,远远望见一大片蓝色铁皮顶房子集合在一起,房子上空桑烟旋绕,鲜红的国旗和彩色经幡分外夺目。

  此刻太阳刚露头,住在村头的旺堆一家,穿戴新衣,已换上了簇新的国旗,树起经幡,笑意盈盈,静待客人拜年。

  他们家所住的3顶救灾棉帐子,四周增加了木柱,上面又掩盖了一层铁皮顶,看上去很健壮。

  主人热心地约请咱们到帐子里,只见正中悬挂着中心代表团上一年赠送的首领像,供桌上摆着“切玛”(五谷丰盈斗)和“德嘎”(藏历新年供品),液晶电视里播放着藏历新年晚会,铁炉里生着火,屋里暖意融融。

  旺堆一边给记者倒酒,一边告知咱们,为了过好年,他们特意到吉隆镇收购了干果、蔬菜等年货,给媳妇达娃买了价值5万多元的耳饰。

  上初一的女儿央珍汉语说得很不错:“节日期间村里要安排骑马、打骰子等游戏,从明日晚上开端跳舞,一连三天”。

  记者在乃村采访时,发现乃村的家家户户都摆放的有首领像,并且在首领像上挂哈达、下边供上酥油灯。

  穿过几处房子废墟,记者来到次旺多吉家。57岁的女主人米玛是记者初次上乃村采访时的老相识,约请咱们进屋做客。

  地震时,房子坍毁之际,米玛连推带踢,将躺在竹筐里的两个月的孙子和7个月的外孙女弄到墙角,俯身撑护着,躲过一劫。“人在,就没事。”米玛在采访时显得很安静。

  他们家的帐子共有4顶,中心是过道,有客厅,相同摆放着各类新年供品,有厨房和餐厅,有卧室,上面一致加了铁皮顶。咱们戏称是“三室一厅”。

  60岁的次旺多吉曾当过16年的村委会主任,掰着指头罗列党和政府送来的东西:“有帐子、米面、糌粑、高压锅、铁炉子、电动酥油桶,还有棉大衣、帽子和鞋袜,大概有30多种,吃穿用都不愁。”

  采访期间,乡民们相互来往拜年,碰头说的榜首句话便是“罗萨(新年)扎西德勒(吉利)!”然后取出礼物,斟上青稞酒,互致新年的问好和祝愿。

  上一年4月30日和5月1日,路途打通后,新华社记者榜首时间两次上山采访,见证了悲情笼罩下的乃村:

  ――帐子里,巴桑多吉正在给女儿和其他遇难者点着108盏酥油灯祈福。他11岁的女儿次仁德吉被压在废墟下,不幸遇难。谈起宝贝女儿,巴桑多吉声泪俱下。

  这次上乃村,咱们在次旺多吉家里见到前来拜年的巴桑多吉,他已显得很安静:“孩子走了,活着的人,日子还得持续。”

  ――地震发生后,党员干部榜首时间安排大众撤离到安全地带,从坍毁房子里徒手救人;驻村作业队把仅有的食物分发给白叟小孩。

  ――救灾指挥部全力抢通路途,送来帐子、食物、衣物和各类日子用品,医疗队、作业组接连不断。记者二上乃村,目击5名公安边防战士从废墟里救出一头牛。

  困难时间的同舟共济,高效有序的抗震救灾,让灾区大众对党和政府的作业有了更深的了解,给予更高的点评。

  67岁的乡民巴桑,在上一年“425”地震后被记者正常采访,该图片被选为《珠峰见证--425地震新华社记者全记录》一书封面。

  在村中大道上,咱们碰到去拜年的巴桑阿妈。她那张站在雪山、国旗、帐子前双手合十的相片,印在新华社地震报导作品选――《珠峰见证》一书的封面上。拿着书,白叟忙不迭地给周围的乡民看自己的相片,笑得合不拢嘴。

  记者初次见到巴桑时,67岁的她哭着叙述大地颤抖时乡民们怎么四处逃散,嘴里不停地想念着:“托其切(感谢),!”9个多月过去了,她没有忘掉咱们,再次向记者吐露心声:“要是没有,好多人活不到现在。政府把什么都安排好了,咱们发自内心地感谢!”

  2015年5月9日,记者三上乃村。45岁的尼玛仓决背着竹篓,脱离帐子,到村前空地上收取暖瓶和马铃薯。分发物资的“双联户”代表加措说:“天天都会有一批物资送到村里来,大多数都是当天发放到乡民手里。”

  站在首领像前,旺堆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知咱们:“我有两个爸爸:一个是亲生爸爸,一个是爸爸。”

  感恩的话,受灾大众从震后一向提到现在。帐子搭好了,每家每户自发地把首领像悬挂在正中方位,藏历新年挂好新国旗,表达的是对党和国家的不尽感谢。

  脱离乃村的时分,次旺多吉白叟握着咱们的手,再次着重:“没有,咱们过不了这个坎。党和政府给了许多,咱们不可以再靠下去了,要自给自足,重建家园。”

  乃村,藏语意为“大山顶上的圣地”。村里有个美丽的传说:周边盘绕的雪山是凤凰翅膀,村子正在“凤凰之背”上。一千多年前,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,从这儿通过。

  大地震的劫难,犹如凤凰浴火,苦楚和锻炼是必需要接受的;抚平伤痛,重建家园,似乎凤凰涅槃,小山村正坚强地走向重生。

  2015年5月15日,记者四上乃村,村里正安排党员干部带领乡民康复生产,没种的地种上了,被家畜啃了的庄稼从头补种,牧场和农田之间的铁丝网也已修正。

  上一年12月29日,记者五上乃村,再次来到尼玛仓决家。她介绍说:“咱们相互帮助,种上了青稞,尽管收成比从前差了些,但吃饭没有一点问题。冬小麦也种上了,期盼下一年有个好收成。”

  尼玛桑姆家的宅院里,停放着一台橘红色的春风大卡车。女主人说,这是他们家地震后花10万多元买的二手车,预备村里盖房时拉砂石、水泥。

  乃村村委会主任多吉顿珠是个木匠,对自家的新房建造了然于胸。但作为一村之长,他想的是怎样做好规划、备好料、安排好新村建造施工,“咱们已对每家的状况做了了解计算,报给上级政府。村里好多人会做木碗,看能不能组成一个合作社;除了建房,还要安排大众去采挖虫草,运营好农业和牧业。”

  乃村风光美丽,震前每年游客约有两万多人。驻村作业队副队长、村党支部于精明说,他们在上一年冬季举办了汉语培训班,安排村里的年轻人学了一个月的汉语,还举办了电影放映月,为康复旅行打基础。

  2月11日,记者回路上,在海拔4200米的吉隆县城边上,与赶过来的吉隆县县长、宣传部部长碰头并离别。

  回来时,咱们在海拔4200米的吉隆县城边上与县长胡红碰头并离别。他说,国家为西藏拨付了100多亿元,灾区康复重建现已发动,将统筹考虑工业高质量开展,并与整村推动和小城镇建造结合起来,“灾区康复重建之日,便是大众脱贫之时”。

  当雨后春笋的杜鹃花再次敞开的时分,乃村,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。(来历:新华社 记者:张晓华、薛文献、张京品)

上一篇: 筛网目数与粒径的对 照表
下一篇: 走向未来战场的士兵——来自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“刘老庄连”的报告(下)